《国之大者》一词,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国家兴亡攸关的重大事件和核心问题。它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动态演进的。理解“国之大者”,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内涵演变以及当代实践。
追溯历史,《荀子·王霸》中“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便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思想基础。这句话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大责任,以及选择正确道路和人才的重要性,预示着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危及国家安危。此后,历代先贤不断丰富着“国之大者”的内涵,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如“国之大政”、“国之大纲”、“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国之大务”、“国之大权”、“国之大柄”、“国之大患”等,来指称那些关系国家命运的关键性问题。
古代的“国之大者”,往往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例如,《左传》中将“祀与戎”列为国家大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祭祀和军事的重视。祭祀关系到国家权力秩序和意识形态的稳定,而军事力量则关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此外,农业、民生、教育、刑法、财税等也都被视为“国之大者”,因为它们分别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稳定、人才培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财政收入。这些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重大问题,都可能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害。晋代挚虞的“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也”更强调了礼仪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文化建设和社会道德的重视。曾巩的“正心脩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将个人修养提升到国家层面,说明个人品德对国家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将戎事视为“国之大者”,突显了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古代先贤的论述,共同构成了“国之大者”概念的早期形态,体现了他们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思考。
然而,“国之大者”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面临的挑战而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之大者”所指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例如,在农业社会,“国之大者”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和军事防御等方面;而在工业社会,“国之大者”则可能更多地关注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当代中国的“国之大者”,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概念的传承和发展。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思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繁荣以及人民福祉等诸多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稳定是前提,国家安全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文化繁荣是动力,人民福祉是根本目的。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影响甚至危及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国之大者”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共同富裕,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道路和目标的深刻理解。
理解“国之大者”,并非简单的概念阐释,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来进行深入思考。它要求我们以全局观、战略眼光和历史责任感来认识和把握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这不仅仅是领导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担当。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将“国之大者”落到实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学习和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只有深刻理解“国之大者”,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方向,贡献力量。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