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通假字

《六国论》通假字及活用现象详解

苏洵的《六国论》语言精炼,气势磅礴,其间通假字与词语活用现象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古雅韵味和表达的精准性。本文将对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及活用现象进行细致解读,并结合上下文,深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通假字

六国论通假字

《六国论》中出现的通假字主要有四例:

1. 暴通“曝” :“暴霜露”一句中的“暴”,通“曝”,意思是暴露。此句描绘了先祖们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场景,以反衬六国君主安逸享乐的现实,增强了文章的对比力度。我们还可以将“暴”字的本义(暴烈)与“曝”字的本义(曝晒)进行比较,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用词,更能体现先祖们遭受的苦难与环境的险恶。将“暴”字放在句首,更能突出环境的恶劣。

2. 厌通“餍” :“暴秦之欲无厌”一句中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这里强调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永无止境,为后文六国灭亡埋下伏笔。“无厌”一词,简洁有力地刻画了秦国的贪婪本性,也预示了其最终的失败——因为无尽的贪婪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3. 当通“倘” :“当与秦相较”一句中的“当”,通“倘”,意思是如果。此句设问,引出下文对六国策略失误的批判。“当”字的疑问语气,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深入思考六国失败的原因。用“当”字代替“倘”字,语气更加强烈,更具批判性。

4. 无通“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中的“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这是作者对为国之人的告诫,强调要警惕秦国的强大威势,避免重蹈覆辙。“毋”字的语气更加强烈,具有警示和劝诫的意味,比直接使用“不要”更具权威性和感染力。句末的“哉”字更增强了感叹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的焦虑和担忧。

二、活用现象

《六国论》中活用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包括:

1. 形容词作动词 :例如“保全”、“始速祸焉”。“保全”本为形容词,此处作动词,意为保全国家;“速”本为形容词(迅速),此处作动词,意为招致。这种活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也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2. 动词作名词 :例如“秦以攻取之外”。“攻取”本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指攻取的策略、方法。这种活用方式精炼概括,避免了冗余的表达。

3. 形容词作名词 :例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小”、“大”。“小”和“大”都是形容词,此处作名词,分别指小的方面和大的方面。这使得表达更简洁,避免了重复。

4. 名词作动词 :例如“以地事秦”、“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事”本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指侍奉;“赂”本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指贿赂;“礼”本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指礼遇;“削”和“割”本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构成状语,指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被蚕食。这些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使句子简洁精练,表达准确生动。

5. 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却”字本意为退却,在此处用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退却。这种活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更加准确地传达了李牧的军事才能。

三、古今异义词

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在古今有所不同,理解时需注意其语境:

1. 古今异义词“古”与“今” :文章中多次出现“古”与“今”的用法,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如“古今异义”本身就是指古今词义的不同。文章中对于古今异义的解释,实际上是说明了同一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四、特殊句式

《六国论》中还使用了多种特殊的句式,例如:

1. 被动句 :例如“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些被动句的运用,突显了六国君主自身的原因,以及秦国强大的压迫感。

2. 状语后置句 :例如“其势弱于秦”。将状语“其势”后置,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3. 省略句 :例如“举以予人”。省略了主语和宾语,使语言更加简洁有力。

总而言之,《六国论》的语言特色鲜明,通假字和活用现象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文章语言更加精炼凝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宝贵材料。对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这些通假字和活用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苏洵雄浑的文风和精妙的语言技巧。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4276.html

Like (0)
hjx_adminhjx_admin
Previous 2025-07-06 10:14:51
Next 2025-07-06 10:15: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