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及翻译: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头发竖起来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 潇潇雨歇:指大雨刚刚停歇。
– 仰天长啸:向天空发出长长的呼喊或叫声,用来抒发胸中的情绪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 三十功名尘与土:表达了岳飞对自己过去成就的一种谦逊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功名利禄不过是尘土一样微不足道的东西。
–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征程遥远,一路上云彩和月亮伴随着他,也暗示着时间的长久和旅途的艰辛。
– 莫等闲:不要白白地浪费时间。
–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指不要让青春年华白白流逝,否则到老只会徒增悲伤而已。
– 靖康耻:指的是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导致徽宗、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这是宋代的一大耻辱。
– 犹未雪:还没有洗刷掉。
– 臣子恨:这里指代的是包括岳飞在内的所有爱国将领对于国耻未能洗刷的愤恨之情。
– 何时灭:什么时候才能消除这个遗憾呢?
– 驾长车:驾驶战车。
– 踏破贺兰山缺:是指岳飞的军队决心要让夺走两位皇帝的金人付出应有的惩罚,即使远至边塞也要将其击败。
– 壮志饥餐胡虏肉:表现了岳飞即使在饥饿中仍不忘国家的仇恨,渴望能够打败敌人。
– 笑谈渴饮匈奴血:同样是一种激昂的情感表达,表明岳飞在与敌军战斗时的心情是既轻松又充满斗志的。
– 待从头:等待重新开始的时候。
– 收拾旧山河:恢复失地,整顿好残破的国家。
– 朝天阙:朝着皇宫方向行进,意味着胜利归来将得到朝廷的表彰。
全诗解析:
这首《满江红》是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的传世之作,它不仅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更是岳飞内心世界和对国家忠诚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描绘了一个场景,即岳飞站在城楼上,面对着刚停下来的暴雨,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平。接下来的一句“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则是通过动作描写来展示岳飞内心的澎湃激情和坚定决心。
第三句和第四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则反映了岳飞对自己过往功名的淡然以及对未来征程的期待。这里的数字“三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泛指过去的岁月;“功名”则代表了他在这些年间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尘与土”则是对这些虚荣的轻视,表示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事物。而“八千”也是一个虚数,用来强调他所经历的漫长旅程以及沿途所见的风云变化。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一方面是对往昔岁月的释怀,另一方面则是对未来挑战的憧憬。
第五句和第六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是岳飞给自己的警醒,同时也是对所有年轻人的劝诫: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以免将来后悔莫及。在这里,“白了少年头”是一个比喻,用来象征时间的无情流逝;而“空悲切”则描述了一种因碌碌无为而产生的深深悲哀感。
接下来的部分则转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第七句和第八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揭示了岳飞心中的两大憾事:一是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尚未得以洗刷;二是自己作为臣子的深仇大恨还不知何时能得报。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岳飞心头挥之不去的重担。
第九句和第十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则是岳飞对自己军事行动的展望,他希望能够带领部队长途奔袭,彻底击溃敌人,哪怕是最坚固的要塞也无法阻挡他的步伐。这句话体现了岳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最后的两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进一步展现了岳飞在面对强敌时的从容不迫和必胜信念。他将战胜敌人视为一种享受,甚至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坚决态度。而最后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预示着一个美好的结局即将到来——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统一的大业,重返故都接受君王的检阅。
整首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充分展示了岳飞作为一名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面貌。同时,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本内容由用户:教育先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