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历史背景与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烛之武的个人才能,也反映了当时列国争霸的政治格局。
人物介绍
烛之武
- 身份:郑国人,时任大夫。
- 特点:老当益壮,机智善辩,有勇有谋。
佚之狐
- 身份:郑国大臣。
- 特点:识人善用,推荐烛之武出使秦营。
秦伯
- 身份:秦国的统治者,即秦穆公。
- 特点:野心勃勃,欲借晋国之力攻占郑国。
晋侯
- 身份:晋国的统治者,即晋文公。
- 特点:联姻秦国,共同伐郑。
重点词汇解释
- “夜缒而出”中的“缒”(zhuì):意指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wáng):此处作动词,意思是灭亡。
- “越国以鄙远”中的“鄙”(bǐ):这里是名词做形容词用,指的是边邑、边境地区。
- “何厌之有”中的“厌”(yàn):这里不是饥饿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同“餍”,表示满足。
- “共其乏困”中的“共”(gōng):通假字,同“供”,提供、供给之意。
- “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lǎi xí):古代称外交使者为行李。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敝”(bì):损害、伤害。
句式解析
- “敢以烦执事”是一个典型的委婉表达,表达了烛之武对于秦伯的尊敬和对任务的谦逊态度。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句话使用了委婉语,实际上是指没有那个人的帮助就不会达到现在的地位。这里的“夫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妻子,而是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那个人。
- “夫晋,何厌之有?”这是一个反问句,用来加强语气,表明晋国贪得无厌,不会因为得到一个郑国就满足。
文化拓展
-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诸侯割据,相互之间征战不断,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在这个背景下,烛之武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显得尤为难得。
- 春秋时期的礼仪文化:文中多次提到的“礼”和“信”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它们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
烛之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案例之一,他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仍为我们所称道。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沟通技巧和生活哲学的启示。
本内容由用户:学术导航员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