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其青年时代居住的书斋——项脊轩为线索,串联起几代人的人事变迁,展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等亲人的音容笑貌,并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朴实真挚,情感细腻动人,堪称传世佳作。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翻译:
项脊轩,原来是旧的南边的小阁楼。房间只有不到十平方米,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栋百年老屋,墙壁和屋顶都渗漏着泥土,雨水也一直往下滴;我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都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而且房子朝北,晒不到太阳,过了中午就昏暗了。我稍微修缮了一下,使它不漏雨。在前面开了四个窗户,院子四周砌了围墙,用来遮挡南面的阳光,阳光反射进来,屋里才明亮起来。我又在院子里种上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各种树木,以前的栏杆也焕然一新。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籍,我时而仰卧,时而坐起,吟诵着诗歌,有时静静地独自坐着,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庭院和台阶上却静悄悄的,只有小鸟不时飞来啄食,即使有人来了,它也不飞走。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半边墙壁,桂树的影子斑驳陆离,风吹动树影,摇曳多姿,非常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既有许多快乐的时光,也有许多悲伤的回忆。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后,院子里内外都砌起了许多小门小墙,到处都是。东边家里的狗对着西边家里的狗叫,客人吃饭要穿过厨房,鸡都跑到厅堂里栖息了。庭院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前后一共改变了两次。家里有个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她是先祖母的婢女,伺候过两代人,我母亲对她很好。房间西边与内室相通,母亲过去经常来这里。老妇人常常对我说:“这里,你母亲曾经站过。”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冷吗?饿吗?’我隔着门回答她。”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妇人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这里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见你了,你为什么整天闷闷不乐地待在这里,像个女孩子似的?”她走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考取功名了,孩子的成才,还有希望啊!”一会儿,她拿来一个象笏,说:“这是你曾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上朝用的,将来你也会用到的!”回忆起这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令人忍不住放声痛哭。项脊轩的东边过去是厨房,人们出入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住在这里,时间久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来的是谁。项脊轩一共经历过四次火灾,却始终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想:巴蜀寡妇清守着丹砂矿,获利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霸天下,诸葛亮从隆中出山辅佐刘备。这两个人当初默默无闻地隐居在偏僻之地时,世人又怎能知道他们呢?我区区居住在这破败的小屋里,即使只是扬眉眨眼,也自认为有奇特的景象。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岂不是要说我跟井底之蛙没有什么区别?写完这篇文章五年后,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经常来到项脊轩,向我询问过去的事情,有时就靠着桌子学习写字。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楼,什么是阁楼啊?”六年后,妻子去世了,房间破败不堪,也没有修缮。又过了两年,我久病卧床,百无聊赖,便让人重新修缮了南阁子,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但是此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很少住在这里了。
扩展:
文章中体现的不仅是简单的个人回忆,更是对人生、对家族、对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项脊轩的变迁,象征着家族兴衰,社会变迁。从庭院南北相通到“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分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化,更是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缩影。
祖母的慈爱,母亲的关怀,妻子的陪伴,这些都是归有光生命中珍贵的回忆。老妪的回忆,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不仅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厚的情感,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祖母赠予象笏的场景,更是体现了家族的期望和传承。
文章结尾处,虽然项脊轩再次修葺,但归有光却很少居住于此,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或许是物是人非,或许是人生的感悟,都使得这小小的轩室,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文章中“坎井之蛙”的比喻,更是点明了作者的自我反思。他将自己比作井底之蛙,并非自卑,而是对自身局限的一种清醒认识。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的典故,并非简单的修辞,更蕴含着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暗示了即使身处陋室,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而言之,《项脊轩志》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篇饱含哲理的人生之歌。它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它的魅力在于它真实,自然,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