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 原文:“在古代诗词中,月亮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意象,它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以及时间流逝的情感”。
-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
-
原文:“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而‘独处异乡’则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
解析:王维这首诗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作为陌生人的感受,特别是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他对亲人更加想念。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
-
原文:“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其作品《赤壁赋》中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 解析:苏轼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岁月的向往。
实用类文本阅读
- 原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
解析:这一数据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是积极的信号。
-
原文:“然而,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学生人数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压力增大等”。
-
解析:尽管高等教育的发展给更多人提供了机会,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原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等”。
- 解析:政府的举措旨在优化高等教育环境,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古文阅读部分
原文
昔者,越王勾践既败于吴,退栖于会稽之上,外患交至,内无良臣。于是乎求之于四方,得范蠡、计然二人而任之。居三年,乃报吴仇,遂雪棓耻,卒复雠寇,以霸天下。此二人之力也。故圣主贤君知物之所由兴,必先畜其才以待用也。是以汤蓄伊尹,文王养太公,武丁藏傅说,秦穆明百里奚,然后举事以成功。由此观之,国之所以存亡者,积力之所胜也。
翻译
过去,越王勾践战败于吴国之后,退守到会稽山上,外部有敌军威胁,内部缺乏良将辅佐。于是他四处寻找人才,找到了范蠡和计然两人,并且委以重任。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打败了吴国,洗刷了过去的羞辱,最终复仇成功,成为了一方霸主。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两位杰出人才的帮助。因此,明智的国君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必定事先储备好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商汤得到了伊尹,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商王武丁发现了傅说,秦穆公重视百里奚,都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积累足够的力量来实现目标。
本内容由用户:学海舵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