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原文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Image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背景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当时晋国和秦国联合起来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之前曾对晋国无礼,并且在与楚国的关系中表现出两面派的姿态。这场战争的目的是惩罚郑国的不忠行为。

人物简介

  • 晋侯:即晋惠公,当时的晋国国君。
  • 秦伯:即秦穆公,当时的秦国国君。
  • 郑伯:即郑文公,当时的郑国国君。
  • 烛之武:一位年老的谋士,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 佚之狐:郑国的另一位大臣,他建议郑伯派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撤军。
  • 子犯:即晋国的贤大夫狐偃,他是晋文公的重臣。

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简练精悍,富有古文的特色,多使用单音节词和较为正式的措辞。文中多次使用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以”表示原因;“贰于楚也”中的“贰”意指对两方都有所依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益”意指利益;“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指如果没有;“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敝”意指损害。此外,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体现了古文的特点。

故事情节分析

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凑有序,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烛之武的外交智慧和对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郑国内部认识到国家的危险处境,然后决定派遣烛之武出城游说秦伯。烛之武起初拒绝了这个任务,但在郑伯的劝说下最终同意前往。他利用巧妙的策略和逻辑推理成功地说服了秦伯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并与郑国达成了协议。最后,秦国军队撤离,而晋国也在考虑之后选择了撤军,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

历史意义

这个故事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外交斗争,同时也展现了个人的才智和勇气如何在危机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烛之武的成功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也为后来的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他的言行举止至今仍被人们用来作为智慧和机敏的代表。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集历史事件、人物性格刻画和外交艺术于一体的优秀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一段重要历史,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沟通技巧、谈判策略以及领导决策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本内容由用户:知识引领者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95.html

Like (0)
知识引领者知识引领者
Previous 2024-03-19 11:09:36
Next 2024-03-19 11:10: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