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营狗苟》下一句是“驱去复还”,出自唐代韩愈的《送穷文》。这看似简短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韩愈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刻画得入木三分。
“蝇营狗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奔波劳碌,行事卑鄙无耻之人的状态。蝇,渺小而烦扰;狗,卑贱而无耻。将两者并置,更突显出其行为的低劣和令人厌恶。这些“蝇营狗苟”之辈,如同苍蝇一般,嗡嗡乱飞,四处寻觅可乘之机;又像狗一样,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之心。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原则,甚至出卖朋友,践踏道德底线。韩愈笔下的“蝇营狗苟”,并非简单的对个体行为的描述,而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在那个时代,权谋之争、利益倾轧十分常见,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不惜陷害他人,甚至不择手段。“驱去复还”则揭示了这种现象的顽固性和重复性。即使我们暂时驱赶走了这些小人,但只要环境和社会土壤没有改变,他们便会卷土重来,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韩愈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韩愈在《送穷文》中,将“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置于对“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描写之中。“五穷”象征着困扰作者自身以及同时代许多文人的困境。而“蝇营狗苟”则可以看作是这些困境的外部表现形式。“五穷”是内在的,是个人修养和能力的不足;“蝇营狗苟”则是外在的,是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和侵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韩愈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道坎坷。韩愈虽然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反而更加清醒地看到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并将其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以警示世人。
更深层次地解读,“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某种弊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和向上爬,不得不采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这不仅仅是唐代的现象,在任何时代,只要存在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类似的现象就可能出现。那些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蝇营狗苟的人,他们或许并非天生卑劣,而是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身道德底线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应该反思社会制度和环境是否对他们的行为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此,“蝇营狗苟,驱去复还”并非一句简单的感叹,而是一句蕴含着深刻社会意义的警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更不要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同时,也呼吁社会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幸福,而不是被逼无奈地选择“蝇营狗苟”的生活方式。韩愈在《送穷文》中表达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期许。这句“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也因此超越了其字面意义,成为后世人们警示自己和批判社会的一句箴言。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蝇营狗苟”四个字,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极富表现力;而“驱去复还”则在气势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突显出小人行为的顽固性和不可避免性。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蝇营狗苟,驱去复还”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涵盖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弱点的反思,以及对美好社会的期许。这句警示性的句子,在千年之后,依然具有警醒世人的价值,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入思考。它不仅是对过去社会现实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期待,提醒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让“蝇营狗苟”不再成为社会常态,让更多人能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