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是”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远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多变,甚至同一篇章中,其词性与意义都可能发生转变。本文将深入探讨“是”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释义,并辅以例句分析,力求揭示其细微之处。
首先,最为常见的,“是”字可作 判断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等于”、“为”。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此处的“是”便是连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达了诚实求知的态度。这与现代汉语中“这是对的”,“这是合理的”中的“是”用法相似,体现了一种肯定的判断。
其次,“是”字可作 动词 ,意为“认为……正确”、“以为……对”。《墨子·尚同上》中的“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此句中的“是”便是动词用法,意思是“国君所认为正确的,大家就都要认为正确”。这与现代汉语“我认为他是对的”中的“认为”含义相近,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和认同。又如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今是而昨非”,表达的是对过去选择的否定和对现在选择的肯定,其中的“是”也是动词用法。这种用法强调了时间上的前后对比,以及对判断的改变。
此外,“是”字还可作 形容词 ,意为“正确的”、“恰当的”,与“非”相对。同样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今是而昨非”,这里的“是”则可理解为“正确”之意,与“非”形成对比,更强调了选择的正确性。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中“这是正确的做法”中的“正确”意思相近,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评价。
“是”字亦可充当 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此”。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以及方苞《狱中杂记》中的“是疾易传染”,这里的“是”都指代特定的地点或事物,具有指示功能。此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中“这件事”,“这个人”中的“这”、“这”字一样,指向具体的事件或对象。
更为精妙的是,“是”字还可用作 语气助词 ,置于宾语与动词之间,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这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的“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望”和“是听”中的“是”字,突出了“望”和“听”的对象分别是“君”和“命”,强调了行动的针对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少见,但在文言文中却常常出现,增加了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用法外,参考文章中还列举了现代汉语中“是”字的多种用法,这些用法与文言文中的用法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蕴含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意义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继承性和关联性。例如,现代汉语中“是”字表示存在(“满身是汗”)、表示适合(“来的正是时候”)、表示承认转入正意(“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等用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文言文中的某种用法。这些用法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约定俗成,但其背后的逻辑和语义的演变,仍与文言文中的“是”字的用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此外,“是”字在现代汉语问句中(“他是在家吗?”)的用法,也与文言文中“是”字在判断句中的用法有着内在的联系。问句中“是”字的运用,实质上是对某种判断的疑问,这与文言文中“是”字作为判断词的用法异曲同工。这说明,“是”字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虽然其用法和形态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功能——表示判断、确认——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是”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十分丰富,其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妙细致。深入研究“是”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把握其语言精髓,进而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言文“是”字用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历程,体会语言的魅力,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仅仅理解现代汉语的“是”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探究其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字的精髓。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