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原文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篇章的凝练写照,它以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激情和精炼的语言,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全诗原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并非单纯的纪实,而是饱含诗人深刻的感情和对历史的独特解读,其意义远超简单的事件描述。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分析其深层含义,并结合长征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气势恢宏,豪迈乐观。“远征难”点明了长征的艰险,它不仅指路途遥远,更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物质匮乏等诸多挑战。而“万水千山只等闲”则以简洁的语言,将红军战士视艰难险阻为寻常之事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并非轻敌或麻木,而是源于红军战士们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自身力量的充分自信。他们早已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有革命的胜利。这句诗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是全诗的灵魂所在,为后续景物描写奠定了感情基调。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粮食短缺、疾病流行、敌人的追击等等,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这正是这句诗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滚的细浪,将雄伟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逶迤”和“磅礴”分别描绘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壮丽景象,而“腾细浪”和“走泥丸”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征服自然障碍的轻松和自信。这并非对自然景物的轻视,而是红军战士们经过千锤百炼,以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重重困难之后,表现出一种泰然自若的气概。五岭和乌蒙山是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理标志,它们代表了红军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诗句中将如此险峻的山脉如此轻松地描写,更突显出红军战士们非凡的毅力和决心,也暗含了红军队伍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力。
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金沙江的温暖和湍急与大渡河桥的寒冷和险峻形成对比。“金沙水拍云崖暖”描写了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高耸的山崖,水雾弥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大渡桥横铁索寒”则描写了大渡河上架设的简易铁索桥,其险峻和寒冷令人不寒而栗。金沙江的险峻和气候,以及大渡河桥的惊险与寒冷,构成了长征路上最为危险和艰难的场景之一,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将这些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恶,更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面临险境时的冷静和勇敢。金沙江的“暖”和铁索桥的“寒”,更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自然环境困难的顽强精神。
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克服艰难险阻后的喜悦和自豪。“岷山千里雪”展现了岷山山脉的壮阔和险峻,而“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红军战士们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之情。“更喜”二字,突出了红军战士们征服岷山雪岭的喜悦心情,这是长征胜利的象征,是革命理想即将实现的预兆。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克服,更是精神上的升华,是理想信念的胜利。经过了漫长的征程,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这句诗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喜悦之情,更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和光明未来的到来。
总而言之,《七律·长征》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长征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英雄史诗。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饱满的激情,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其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感情的真挚,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读和体会。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