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以其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激情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是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更蕴含着深刻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要深入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其创作背景和诗句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
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点明主旨,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红军战士的精神面貌。“不怕远征难”并非轻描淡写,而是强调了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难以计数的困难:恶劣的气候条件、险峻的地形、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疾病和饥饿的威胁。然而,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却将这些困难视为“等闲”,这正是他们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最好体现。这种气概并非天生的,而是长征途中锤炼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接下来的四句,则以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展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的豪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五岭和乌蒙山这两座宏伟的山脉,分别比作翻腾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比喻,实际上蕴含着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力量。五岭绵延起伏,山势险峻,乌蒙山则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但在红军战士眼中,这些自然界的障碍都显得微不足道,这体现了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句中“逶迤”、“磅礴”等词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山脉的形态,更突显了红军所克服的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则描写了长征途中的两个重要场景:金沙江和泸定桥。金沙江奔腾的江水拍打着云崖,景象壮观而充满力量,这“暖”字并非指温度,而是指红军战士克服困难后的温暖人心、充满希望的内心感受。而大渡桥横跨铁索的景象,则充满了危险和挑战,这“寒”字既指气候的寒冷,也象征着当时形势的严峻,更体现出红军战士面对险境的冷静和勇敢。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金沙江的温暖与大渡桥的寒冷形成对比,更能突出长征的艰辛和红军的顽强。
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标志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千里雪”不仅展现了岷山的险峻,更烘托出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巨大成就。“三军过后尽开颜”则用喜悦的笔调,展现了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这里“开颜”不仅仅是面容上的笑容,更是红军将士精神上的解放和胜利的喜悦,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得到实现的由衷欢欣。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也至关重要。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正值红军胜利翻越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此时,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到达了陕北,即将结束长征的艰辛历程。胜利在望,诗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豪情,这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首诗并非在长征的初期或中途所作,而是写于长征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这更加突出了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对长征的总结,更是对革命精神的赞歌。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凝练,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强烈。全诗语言朴实,却充满了力量,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总而言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浓缩了长征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史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它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其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的结合,使之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持续影响着人们对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的理解。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