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通假字汇总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现象。古代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如《说文解字·序》中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及《尔雅·释诂》中的“通,达也”。简单来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遇到某个字没有现成的文字形式,就用与之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以记录语言的使用。
常见的通假字举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通假字及其解释:
-
“女”通“汝”:“女”是“汝”的古字,但在古代诗词和散文作品中均可见到用“女”替代“汝”(你)的情况。例如,屈原的《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这里的“女”即指代“汝”。
-
“莫”通“暮”:“莫”通常表示否定副词“不要”,但有时也会通作“暮”,意指傍晚时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里的“莫”就应理解为“暮色降临”的意思。
-
“句”通“勾”:“句”与“勾”在古代诗词和书法艺术中均有相关描述。在诗词方面,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的“句”即通作“勾”,意指弯曲的动作或舞蹈动作。在书法方面,则有“点画钩挑”的说法,其中“钩”即为“勾”的通假用法。
-
“反”通“返”:“反”与“返”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返回的动作或方向时常常通用。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反”即是“返”的通假用法。
-
“亡”通“无”:“亡”与“无”在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均可用来表达不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亡”便通作“无”。
如何理解和使用通假字?
理解和运用通假字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应注意字的形旁和上下文语境,以便准确判断是否遇到了通假字及其含义。同时,在写作和翻译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而是尊重原文的表达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通假字的知识。
通假字作为古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表现力,也为后人解读古文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通假字已经逐渐被规范化的汉字所取代,但对于学习古典文化的人来说,了解这些历史遗存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重视这一知识点,并在日常的学习中加以实践和应用。
本内容由用户:智慧园丁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820.html